柏林最近的动向,让不少人都感到意外。这个向来在欧美关系中扮演“缓冲器”角色的国家,近期竟然带头,推动欧盟对美国发起了贸易反制。
这跟过去默克尔时代那种惯性地忍让和谈判方式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究竟是什么,让一向谨慎的德国人,这次选择直接跟美国硬碰硬?
这背后,或许藏着从“被逼到绝境”到“不得不突围”的完整逻辑链条。
美国政府前阵子宣布,计划从八月一日开始,对欧盟,特别是德国的汽车和一些其他商品,征收高达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的重税。
这可不是随便说说。特朗普政府的这个动作,直接就是瞄准了德国经济最核心的命脉:汽车制造业、机械工程以及化工产业。
这些产业,是德国的立国之本,也是它在全球市场上最重要的竞争底牌。
看看数据就明白了,去年德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差不多有一千五百七十九亿欧元,占到它总出口量的百分之十。
这么高的关税,一旦真的实施,意味着德国会直接损失上千亿欧元的贸易额,这打击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面对这种步步紧逼的架势,德国的反应快得让人吃惊。副总理哈贝克直接取消了跟美国能源代表团的会谈。
德国外交部也紧跟着,暂停了部分高层沟通。这种“冷处理”的态度,透着一股不容商量的坚决。
德国官员更是公开喊话,明确表示,如果美国非要打贸易战,德国将“奉陪到底”。这话一出口,就表明了德国的态度,是彻底不打算忍了。
更深层面的担忧在于,德国非常清楚,如果对美国的这种极限施压一味妥协,不仅会牺牲掉本国最核心的利益。
更可能的是,会引发欧盟内部的信任危机。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利益分配,最终会导致联盟的内部裂痕。
长此以往,欧盟的团结基础就会被动摇,甚至有分裂的风险。这,无疑是触碰到了德国维护欧盟统一和自身政治影响力的红线。
德国这次敢于对美国这么硬气,绝不仅仅是一时的怒气上头。这背后,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和实实在在的支撑。
其中,来自东方的“解题思路”,在很大程度上给德国提供了关键的参考和底气。
看看过去七年多的中美贸易战,简直就是一堂活生生的全球经济课。
在那么巨大的外部压力下,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居然不降反升,今年上半年更是同比激增了将近百分之五十,达到了四点二一万亿元人民币。
这个结果,无疑给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上了一课:原来,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,不仅是可能的,甚至还能活得更好。
这无疑给了德国巨大的信心,让他们看到了“非美路径”的可行性。
其次,中国庞大的市场,就像一块“压舱石”,在关键时刻稳住了德国制造业的心。
去年中欧贸易总额已经突破了八千亿欧元,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,这个地位不可动摇。
对于德国那些严重依赖出口的支柱产业来说,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和巨大潜力,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。
举个例子,奔驰全球三分之一的销量都来自中国市场;大众汽车更是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销量,来自中国。
这意味着,即使美国市场可能对德国关闭大门,中国市场也能为德国提供一个可靠的“B计划”,对冲掉大部分风险。
更何况,中国商务部在六月底明确表态,支持中德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领域的深度合作,这无疑是雪中送炭。
七月初,中国还进一步放宽了对德国车企部分电池配套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。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,让德国“向东看”的决心更加坚定。
另外,中国在关键供应链上的影响力,也为德国的战略考量增添了砝码。
七月上旬,中国商务部宣布,要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等关键稀土材料实施出口许可证审查。
巧合的是,此前有消息泄露的美国国防部文件显示,他们对稀土的需求非常迫切。而全球稀土供应的大头,恰恰都在中国。
这一系列事件,让德国清楚地看到,在未来的全球供应链博弈中,与中国保持合作,就意味着能多一份筹码,多一份底气。
有了“东方启示”的这份底气,德国很快就把战略思考,转化成了具体的战术行动,并且在欧盟内部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领导力。
七月十五日,在德国的积极推动下,欧盟委员会以极快的速度,开始着手制定针对美国的报复性关税清单。
这份清单,涉及的美国商品价值高达二十一亿欧元,品类包括了化学品、塑料和农产品等多个领域,可谓是全面撒网。
仅仅一周之后,也就是七月二十二日,德国财政部、经济部和交通部更是联合行动,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紧急文件。
这份文件要求,立即启动对美国新能源汽车、医疗设备和智能制造产品实施“对等性特别关税”的评估。
德国选择的这三个领域,显示了它“手术刀”式的精准打击策略。
针对美国新能源车,是为了反制其在国内给予的巨额补贴和配额保护。对医疗设备,则是利用德国在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。
而智能制造领域,则是看准了美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对德国的反向依赖。这种策略,目标是打疼美国,但又避免引发一场全面的贸易战争。
德国的提议,很快就得到了欧盟内部主要成员国如法国、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迅速支持和附议。
这表明,德国这次并非单打独斗,而是成功地凝聚了欧盟内部的共识,扮演了一个过去二十年来都未曾有过的“领头羊”角色。
在欧美贸易摩擦正值白热化之际,七月二十四日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按原计划访问了中国,并在北京与中方举行了会晤,还签署了协议。
外界普遍认为,冯德莱恩的这次访华,正是欧盟,尤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,在寻求“战略自主”道路上迈出的一个重要步骤。
美国方面的反应也随之而来。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指责德国的行为,“严重损害了跨大西洋同盟的信任”,字里行间透着强烈的不满。
白宫甚至放出话来,警告说可能取消“德美能源协议”中的战略豁免条款,以此作为对德国反制行动的进一步威胁。
然而,德国似乎对此并未退缩。有消息传出,德国总理默茨计划在今年年底,率领一个庞大的企业代表团访问中国。
这无疑是为了在中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,以期进一步规避美国市场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。
德国这次对美国展现出的强硬姿态,并非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。
它更像是当美国的压力,真正触及到德国经济和政治双重底线之后,一场被“东方启示”所催化,最终做出的理性突围。
冯德莱恩在欧美贸易战白热化时毅然飞往北京,正是德国这一战略转向的一个缩影。
德国的这个选择,标志着传统跨大西洋联盟内部的力量天平,正在悄然发生位移。
一个国家在全球棋局中的角色定位,最终是由它对自身核心利益的清醒认知,以及是否拥有敢于开辟新路径的勇气所共同决定的。
配资炒股行情,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,配资平台股票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